5月14日~16日,2017中國汽車論壇在上海舉行,國內外汽車領域的領軍人物、專家學者圍繞“創新驅動、品牌提升——中國汽車產業新趨勢”的主題進行討論。
從上世紀90年代到當天,我國自主品牌汽車取得長足進步。特別是在新能源車市場,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,形成了國內自主品牌“唱主角”的格局。去年,中國電動汽車產量達到50萬輛,占世界市場的50%。未來,新能源汽車如何實現進一步突破,與會嘉賓各抒己見。
傳統和新能源兩條腿走路
發展新能源汽車是國家戰略,是汽車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。在產業政策的扶持下,國內新能源汽車得到了迅速發展,但良莠不齊的現象令人擔憂。
新能源汽車是集制造技術、信息技術、材料技術于一體的、現代制造業的代表性產品,發展新能源汽車不是一錘子買賣,需要有強大的資源、雄厚的資本、堅定的信念和創新的精神才有可能取得成功。同時,還要打破行業壁壘,打開企業圍墻,實施創新型發展和開放型發展。
傳統汽車依然是支撐汽車工業發展的基礎,產品基數大,消費人群多,對產業可持續發展起到一定的支撐作用。
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,汽車工業的產業升級依賴于傳統汽車的技術進步。新能源汽車和傳統汽車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,兩條腿走路符合中國國情。
電動汽車發展需要社會支持
中國汽車市場到底有多大的發展空間,應該有多快的發展速度?我認為中國汽車產業還可以增加近一倍。也就是說,中國汽車產量很可能達到5000萬輛/年。今后若干年內,中國汽車發展的速度應該在7%左右。因此,我們要在發展形勢好的時候開拓市場,在發展形勢不好的時候,加強管理、提高質量、打造平臺。
實踐證明,電動汽車相關技術在中國的創新速度遠遠快于世界上其他地方。我認為這是因為政府采取了干預措施,而這樣的干預符合行業發展規律。
和傳統汽車不一樣,電動汽車的發展,需要社會和基礎設施的配合,沒有充電基礎設施電動汽車不可能發展好,而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恰恰需要全社會的支持。
解決新能源車消費痛點
在汽車行業,中國品牌與外資品牌的差距集中體現在品牌影響力上,但品牌影響力是結果,其背后是產品品質、核心技術、模式創新的差距。
當前,汽車消費領域的趨勢就是消費升級,汽車消費的重點正在從基礎的可靠性質量向感官品質、性能品質轉變。可以說,品質保證是目前中國品牌汽車實現突破的基礎軟肋,而這一軟肋的突破面臨開發技術提升和供應鏈成本優化的難題。比如,新能源汽車要解決當前的高購買成本、低續航里程、車輛安全隱患等消費痛點,在技術和成本上均有較大壓力。
中國品牌品質軟肋的背后,反映出來的是技術積累和研發投入的支撐不夠,是企業缺乏自主核心技術能力和產品創新能力的外在表現。靠洋品牌零部件“加身”的拿來主義,并不能提升中國自主品牌的品質和形象。
近年來,隨著我國新車市場銷量和私人汽車保有量快速增長,汽車消費者在汽車定制、使用、維護、保養、二手車等全生命周期的價值需求愈加多元且強烈。未來,加快圍繞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商業模式創新,將是中國品牌汽車獲得更多發展空間和盈利空間的重要方向。
先把新能源車用起來
車到底是拿來用的,還是拿來賣的?過去中國的燃油車銷售量逐年增加,因為買的人多。為什么新能源汽車買得人少?因為它是新生事物,再加上基礎設施不到位。對于廠商來說,是先把新能源汽車賣掉,還是先用起來?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。
消費行為的改變可能需要幾萬億元投入,可真正改變消費習慣的撬動點就是變成用戶。在變成用戶之后,改變消費習慣就變得容易。
當個人購買電動汽車的動力還沒有那么足的時候,先把車用起來,這是電動汽車運營商這段時間存在的價值和意義。我們希望先在一定的城市里,在一定的消費人群中創造使用習慣,先滿足一部分人群的使用需求。所以,不能讓共享汽車像單車一樣在城市中沒有節制地投放。
未來,我們可能不需要購買私家車,而采用共享汽車出行。那時,用戶要的不是產品,而是服務,是基于共享的使用,而不是基于占有的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