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北一家汽車企業,采購了某國內企業自主開發的焊裝機器人,由于可靠性不夠,生產線一度走走停停。
吉利汽車春曉工廠采購沖壓車間搬運機器人,多次考察國內機器人企業,但在載重量、重復精度、控制穩定性上都達不到設計要求,終不得已選擇了ABB。
上汽通用汽車幾年前曾考慮過國產品牌焊接機器人,精度和可靠性還不錯,但關鍵零部件依賴進口,價格比國外產品高出70%—80%。
“中國工業機器人發展的軟肋有三:國外品牌占據了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60%以上份額,技術復雜的六軸以上多關節機器人,國外公司市場份額約90%;作業難度大、國際應用廣泛的焊接領域,國外機器人占84%;高端應用集中的汽車行業,國外公司占90%份額。”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公司總裁曲道奎說。
拿到奔馳公司3年焊鉗訂單的捷福裝備(武漢)公司董事長李貴生介紹,他們給華南一家機器人企業開放了焊鉗接口協議,但歷經數月攻關,該企業焊接機器人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始終達不到量產要求。
近年來,雖然在機器人核心部件精密減速器、伺服電機等研發上取得了“點”的突破,并已投產,但我國企業在機器人核心技術方面還有很大差距,可靠性仍需持續提升。此外,對焊接、手術醫療等復雜技術的掌握很不夠,尤其在感知和控制技術、人機交互技術等方面,需加速追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