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國大量制造業企業仍處在‘工業2.0’向‘工業3.0’轉型升級階段,可替代工人繁重體力勞動以及有害環境下作業的中低端工業機器人,市場巨大。2016年上半年,國內產工業機器人60.1%應用在搬運與上下料領域,銷量同比增94.3%;用于切割、磨削、去毛刺等領域的加工機器人,銷量同比增103%。
中低端市場需求快速擴張,產業投資熱情自然高漲。但在曲道奎看來,如何由數量、速度型轉變為質量、內涵型,是當前本土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問題。廣東東莞從事與機器人產業相關企業超200家,但大多數或購買國外設備集成,或采購國外核心零部件組裝,有知識產權的不到1/3。
低端產能一哄而上,相關政府補貼的作用有多大?去年,賽迪研究院、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等單位調查發現:不少地方政府部門或通過補貼用戶間接支持,或對機器人生產企業直接給予技改資金、股權投資、首臺套保費補助等資金扶持。據了解,2014年以來,東莞連續3年每年安排2億元財政資金,對機器人企業進行普惠性補助;安徽蕪湖市兩年共兌現各類政策資金4.4億元。
對轉型升級起到明顯促進作用的同時,地方扶持政策可能會誘發一些問題。一是導致重復建設。支持制造業企業采購本地設備的政策,使機器人企業遍地開花,造成大量低端產能。二是引發惡性競爭。扶持政策一定程度上造成企業重生產、輕研發,催生一批拿快錢的小散弱企業,引發質低價廉的惡性競爭。三是影響自主品牌形象。調查發現:有地方扶持政策,沒有公開透明的審核標準和流程,企業在設計產品時也缺乏統一規范指標,有的技術尚未成熟便搶先上市,質量參差不齊,削弱了用戶使用自主機器人的信心。
政策優化調整勢在必行。一是落實好產業規范條件和產業發展健康指導意見,促使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,鼓勵產業向高端化發展;二是加強機器人標準體系建設,加快研究制訂產業急需的各項技術標準;三是建好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,產學研用緊密協作,解決行業關鍵共性技術問題。
據悉,工信部正在制定行業準入條件,提高準入門檻,嚴控工業機器人高端產業低端化和低端產品產能過剩風險。